吴国邦在家乡贵州省黎平县的养殖场亲力亲为钻研养牛,让先进科技和理念赋能传统农业。(受访者供图)
【资料图】
告别大上海繁华的陆家嘴、放弃金融业高薪工作,回到1800公里之外的家乡贵州小山村,亲力亲为开始养牛……4年多前,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吴国邦决定离开时,身边所有人都感到费解。
为什么?吴国邦直言,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一个梦:祖祖辈辈都是农民,他希望,到自己这一代能成为新农人,从事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现代农业生产。
让先进科技和理念,为传统农业赋能!回到家乡后,吴国邦当起了牛倌:引进最新技术设备,改变当地粗放落后的黎平牛养殖,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尝试打造品牌化产业链。
4年多过去了,吴国邦如今怎样了?昨天拨通他的电话时,记者听到一连串佳音:他创办的黎平县孺子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600多头牛,直接拉动当地就业并惠及群众180余人;他的员工队伍,也从最初清一色老农,逐步扩充到刚毕业的大学生和退伍军人。最近,还有一位农学毕业生主动上门“学艺”,吴国邦则倾囊相授,鼓励他投身现代农业、振兴乡村……
甘为家乡孺子牛,让更多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,也让贵州牛肉走出大山、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。教育部不久前公布首届“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”榜单,吴国邦名列其中。
为了改变家乡照顾家人,他决定搏一回
在返乡创业之前,吴国邦曾是一个令人称羡的金融白领。2014年,提前一年读完本科、从华东理工大学社工专业毕业后,吴国邦找到了一份金融销售工作,之后4年,他干得风生水起,年薪达到几十万元。
转折始于一次探亲。回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永从镇传洞村探望父母时,他发现,村里的年轻人,包括他的弟弟,都迫于生计在外打工。留守的儿童没有父母陪伴、老人也无子女照拂……他心疼自己的家人,于是暗自决心,要改变这一现状。
黎平县,有着和大都市截然不同的风貌。50多万亩的天然草场,孕育了肉质鲜美的黎平牛。当地家家户户都有养牛的传统,不过,多数农户苦于养殖不成规模、缺少销路、不懂宣传,收入微薄。
“谷贱伤农,唯有做大做强本地特色产业,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。”认真思考之后,吴国邦决定,回乡创业。最初,他试着出资支持弟弟养殖黎平牛,但囿于传统养殖经验,始终无法扩大规模。后来,吴国邦索性决定,拿出自己的积蓄搏一把。
2018年底,金融白领转行当了牛倌,别说昔日同事,连家人都不理解。刚在一线大城市站稳脚跟,却要回到山村老家、做一些连当地农民都觉得很脏很累的活,为什么?
回答还没全盘给出,困难先来了。“我毕竟学的不是农科,养殖技术一下子跟不上,导致很多小牛死亡、损失惨重。”虽然深受打击,但吴国邦并没有放弃,这次经历也为之后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。
这位门外汉意识到,要尽快提升自己的养牛技术。他开始到云南、贵州毕节等一些先进的养殖场跟当地农户虚心学习,邀请技术专家到自己的农场指导工作,还买了很多养殖、防病的书籍研究实践……渐渐地,吴国邦自学成才,成了当地养牛的“土专家”,并帮助周边农户普及科学养殖。除了养殖、出售活牛,他和团队加工生产的生鲜牛肉等产品,也在本地及县市的超市、饭店等畅销。
“因为自己淋过雨,所以更想为他人撑起伞”
“在大学读社工专业,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一句话:‘用生命影响生命’。”返乡后,除了一门心思当牛倌,跻身当地创业典型,吴国邦还有不少身份加持。业余时间,他指导当地农户科学养牛,是金牌免费顾问;不仅如此,每到招考季,他也是县内考生的义务咨询师,解答各种升学、考试相关问题。
“因为我自己淋过雨,所以更想为他人撑起伞。”他说。
4年多来,吴国邦义务辅导当地高三学生的志愿填报。就在最近,他建立的微信群“黎平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群”再度热闹起来。144位群友在线上,信息一度刷屏,除了吴国邦,还有多位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志愿者,在此解答考生疑惑。而在线下,直到深夜11点多,仍有考生和父母找上门,聆听吴国邦给出的志愿填报建议。
“虽然这些年,家乡的面貌有所改变,但依旧不发达。不少孩子埋头苦读,却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工作、更谈不上如何追寻自己的梦想。”吴国邦经常分享自己的经历,希望给孩子们一些启发。
他常对孩子们说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大学期间,他在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看过800多本书。这也是他至今引以为豪的事,因为通过广泛阅读开阔了视野、挖掘了自己的兴趣爱好。同时,他建议孩子们多出去走一走,坐火车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看一看,这样可能更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
4年多后的今天,回头再看昔日的决定,吴国邦说:“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懂我。”
事实上,在他所在的黎平县,已有越来越多和他一样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、创业。近些年,在他曾辅导过的年轻人里,有个女孩去了更偏远山村成为乡村教师,吃一般人吃不了的苦;还有的大学生也选择了现代养殖业,主动成为吴国邦公司的实习生。
“我特别珍惜愿意投身农业的年轻人,想把自己的经验都分享出去,希望他们少走弯路,为今后自己创业积累经验。”接受采访时,谈及眼下正面临就业的应届大学生,他也给出建议:“多读、多看、多体验、多经历,不妨关注家乡、关注基层的发展,在最需要青年的地方找寻自己志向,相信大家都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闪闪发光。”
Copyright 2015-2022 海峡商务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皖ICP备2022009963号-10 联系邮箱:396 029 142 @qq.com